首先要强调的是,中国运动员绝对不是使用安全套的最大“贡献者”,他们更多的充当了安全套搬运工的角色。记者采访了多位参加里约奥运会的运动员,他们几乎无一例外的告诉记者,在里约,他们不会使用安全套,但是会带一部分回国,送给朋友们做纪念。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运动员(换做是笔者,也会要求匿名)告诉记者,虽然他们知道里约奥组委投入了大量安全套在运动员村,但是领取安全套的箱子并不像去里约之前想象的那样“遍地都是”。
“我只在运动员餐厅、医务室和健身房看到过安全套箱,运动员公寓反倒没发现。”这位运动员告诉笔者。
虽然明确表示不会在奥运会期间使用安全套,但是这位男性运动员还是会在每天晚饭后从安全套箱里取几个套套带回公寓,准备当做小礼物送给国内的朋友。“我拿的不算多,也就30几个。”这位运动员补充到。
当然,当搬运工的不只有中国运动员,相信绝大多数参加里约奥运会的运动员,都会带几个免费的安全套回国留作纪念。所以,粗算一下,45万个安全套完全未拆封被带走的,就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接下来大家肯定会问,为什么中国运动员只拿不用?以笔者的经验和对中国运动员的了解,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相比思想开放的国外运动员,中国运动员更保守、更乖。绝大多数的中国运动员是经历了国内重重选拔后才拿到奥运会参赛名额,所以取得好成绩是他们在奥运会上的首要目标。
其次,大多数中国运动队遵循“比完赛就回国”的安排,只要该运动队完成了比赛任务,他们就不会在运动员村继续停留,而是会尽快启程回国,这也让运动员错过了参加运动员村狂欢的机会(狂欢主要集中在临近奥运会结束的几天以及闭幕式当晚)。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因素是,中国代表团严格的“纪律”。在里约运动员村,绝大多数中国运动员是和教练员、官员同住在一个套房内的。以伦敦奥运会为例,当时笔者探营中国某位运动员公寓时就发现,该运动员和另一名队友同住一间标准间,隔壁房间住着自己的主管教练,靠近门口的房间住着中心主任。这样的布局,换成哪个中国运动员,相信他也“有心无胆”。在里约,这样的情况依然存在。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